EN

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的成功范例

时间: 2025-04-09 06:40:33 |   作者: 冷库设备

产品详情

  开创的芝加哥经济学派抵御了凯恩斯主义的“侵袭”,但芝加哥经济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亨利·赛门斯(Henry Simons)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明确支持政府干预经济,而另一位早期代表人物雅各布·维纳(Jacob Viner)的主要研究理论与政府是否干预经济问题的关系不大。

  以强有力的政府干预为特征,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罗斯福新政(The New Deal)”带领美国走出了“大萧条”的经济困境,这是“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在美国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尽管新自由主义者可以坚持自己的信仰,但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承认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及其重要的作用,并开创了宏观经济学,这是多数经济学者的共识。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学,乃至整个现代经济学的案例研究中,罗斯福新政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在我看来,真正的学术研究“只唯实”,决不会去搞“党同伐异”那一套。因此,真正的新自由主义学者不会完全否定凯恩斯主义。这也是哈耶克与凯恩斯惺惺相惜的重要原因(详见前文《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之一):凯恩斯(下)》)。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1945),美国第32任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他的堂叔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是美国第26任总统,被称为“老罗斯福”。

  小罗斯福出生于美国纽约州海德公园,其父是一位商人,他的母亲出身于上层社会。经过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启蒙教育后,罗斯福于1896年进入以培养政界人物著称的格罗顿中学(Groton School)。

  罗斯福于1900年进入哈佛大学,主修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1904年进入哥伦比亚法学院,1907年毕业后进入律师事务所任律师。他曾为旅美侨领、中国致公党创始人司徒美堂在纽约的“安良总堂”当法律顾问长达10年之久。

  1910年,罗斯福以人的身份开始涉足政坛,成功当选纽约州参议员。而他的堂叔总统是共和党人。

  1913年,威尔逊总统(Thomas Wilson)任命罗斯福为海军助理部长。他在任7年,热情参加海军的现代化改革。1920年,罗斯福作为詹姆斯·考克斯(James Cox)的搭档竞选副总统,但遭遇惨败。

  1921年,罗斯福因小儿麻痹症而导致下肢瘫痪,这一打击对他的个人生活和政治生涯产生了深远影响。但罗斯福并没有气馁,在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他参加州长竞选获得险胜,于1929年出任纽约州州长。

  1929年10月24日,农历“霜降”,美国历史上的“黑色星期四”,华尔街股市突然暴跌。5天后的10月29日,又迎来“黑色星期二”,股价暴跌达到极点,股市崩溃。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由此开始。

  这轮股市狂跌一直持续到1932年中期,历经34个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87.4%,冶金、机械、汽车、电力、化工等制造业股票,跌幅均在90%以上。直到1954年,经济才重新繁荣,股市重回1929年的最高水平。

  1929年,共和党人胡佛(Herbert Hoover)当选美国第31任总统。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胡佛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胡佛与商界和劳工界举行“持续工业进步会议”,承诺维持就业和工资水平;针对失业问题,并未直接向失业者提供联邦救济,而是通过公共工程建设项目和向各州提供贷款来促进间接救济。

  胡佛的经济政策没取得实质性效果,美国经济危机继续加剧。在胡佛总统的四年任期内,美国经济长期处在大萧条之中。

  (评注:按照市场激进主义或市场的观点,经济衰退也属于市场的自动调节,是以激进的方式对前期经济过热问题的矫正和出清。)

  与胡佛的自由主义执政理念不同,罗斯福在担任纽约州长的四年期间(1929—1933年),开始实施一系列社会改革,这些政策是他后来实行“新政”的预演。

  1933年,罗斯福以总统候选人的身份参加总统竞选,提出实行“新政”和振兴经济的纲领,最终以非常大的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总统。此时,经济大萧条远没结束,美国到处是企业破产倒闭和大量失业。

  罗斯福入住白宫后,对内积极推行以救济、改革和复兴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新政”抛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主义,加强政府对经济领域的干预,实行赤字财政,全力发展公共事业来刺激经济。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工业、农业逐渐全面恢复。到罗斯福第一个任期结束的1936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50%,罗斯福描述说,“此时此刻,工厂机器齐奏乐曲,市场一片繁荣,银行信用坚挺,车船满载客货往来奔驰。”

  1936年总统大选,罗斯福以获得531张选举人票中523票的碾压式优势获得连任。1940年,罗斯福打破美国“国父”华盛顿总统(George Washington)确立的传统,第三次参加总统大选,并获得了55%选民的支持。

  面对“二战”的爆发和蔓延,罗斯福与美国的孤立主义展开了坚决而富有艺术性的斗争。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正式参加“二战”。1942年,在罗斯福的倡导下,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1943年11月,罗斯福与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蒋介石在开罗会晤,并代表美、英、中三国签署《开罗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宣言》中规定,剥夺日本自“一战”以来在太平洋地区所掠夺的一切岛屿,将日本所窃取于的中国领土归还中国。(评注:虽然《开罗宣言》与本系列主题无关,但无论怎么宣扬都不过分。)

  1944年6月,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二战”进入最紧要的关头。同时,美国总统大选迫近。罗斯福选择杜鲁门(Harry Truman)为竞选伙伴,再次以53%的得票率第四次当选美国总统。

  1945年2月,罗斯福与丘吉尔、斯大林在克里米亚半岛举行雅尔塔会议,重申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并讨论了建立联合国等问题。罗斯福提倡建立一个以合作与和平为基础的世界秩序。他是联合国的创始人之一。“二战”结束时,美国的总实力达到了巅峰。

  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在佐治亚州的温泉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在临终那天,他写下了这样两句话:“唯一阻碍着我们实现明天目标的就是对今天的疑虑。让我们怀着坚强而积极的信心奋勇前进吧!”

  美国记者约翰逊在罗斯福传记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 (评注:常见的《罗斯福传》作者是简•史密斯(Jane Smith),没有查到这里的约翰逊是何许人,但这句话总结得很有水平。)

  美国的各种民调显示,罗斯福与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和林肯(Abraham Lincoln)始终是美国最伟大的三位总统。

  仅用两组数据就足以显示“大萧条”的巨大破坏性: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以上,占所有劳动力的四分之一还多。美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倒退了15年。

  胡佛政府也不是完全自由放任,也通过公共工程吸纳失业人口。最典型的工程就是始建于1931年,耗时5年完成的胡佛大坝(Hoover Dam)。

  (评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迷信市场均衡。即使市场出现不均衡,也坚持认为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会恢复均衡。所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不仅无视失业问题,也没有论证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到底如何恢复均衡。

  在我看来,新自由主义者根本没办法论证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完备性。仅举一例来支持我的观点。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的蛛网模型(cobweb model),运用弹性原理解释某些生产周期较长的商品在失去均衡时后的动态变动过程。如果商品的供给弹性大于需求弹性,当均衡被打破时,永远不可能再恢复均衡。这种被称为发散型蛛网模型的存在,实际上否定了市场自我调节机制的完备性。

  看起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经不起理性的思辨。也许正因为此,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中要否定理性主义,详见《经济自由主义的丰碑:哈耶克(下-F)》。)

  不过,胡佛政策总体上是失败的。尤其是在金融政策方面,胡佛政府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政策,导致金融市场陷入极度的,进一步助长了股市的抛售风潮。 (评注:这实际上也是在干预经济,哪里是自由放任?所以本系列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所谓的自由主义,在理论上实际上也是一种乌托邦,而在实践中,则是顶着“自由主义”之名而行“干涉主义”之实。)

  罗斯福主政后,迅速抛弃传统的自由主义,推行以救济(Relief)、复兴(Recovery)和改革(Reform)为主要内容的“罗斯福新政”(有时也称为“3R”新政)。

  1. 整顿银行与金融系,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 复兴工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运动,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以及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 (评注:颇具计划经济的色彩。)

  3. 调整农业政策,向自愿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 设立公共工程管理局(PWA),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评注:即“以工代赈”。比如:罗斯福政府继续兴建胡佛大坝。)

  5. 颁布《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失业者、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经济保障。这一政策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极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经济危机最早爆发于金融领域,5500多家银行倒闭,民众对银行失去信任,全国的金融业陷入停顿。(评注:金融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可以预期,资本主义“大厦”最终崩溃的导火索必然在金融领域。)

  罗斯福新政首先从整顿财政金融体系入手,通过《紧急银行法》,由财政部整顿银行,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的资产状况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为银行提供流动资金,监督存续的银行重新开业,恢复了民众对银行的信任。

  罗斯福在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的当天,全国基本上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3月13—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家。

  罗斯福政府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与黄金脱钩,同时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美元纸币。同时,停止黄金出口,禁止私人储存黄金,以保护美国银行储备。

  罗斯福政府出台《1933年银行法》或称《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禁止银行控股企业具有别的金融公司,即对银行和证券实行分业经营;颁布《1933年证券法》或称《证券真实法(Truth in Securities Law)》,这是美国第一部真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联邦立法,也是美国第一部有效的公司融资监管法,随后又出台《1934年证券交易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的监管。

  罗斯福力促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部法律成为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

  为促进《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发起以“人尽其职”为宗旨的一场经济变革运动。因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此次运动史称蓝鹰运动(Blue Eagle)。

  《农业调整法》确定了通过减少农产品产量来稳定价格,设立农业调整署,负责具体实施和管理减耕减产计划,确定农产品的生产限额,分配补贴资金。政府通过收购和储存农产品来调节市场供求,建立常平仓制度。 (评注:又是政府“赤裸裸地”干预经济。)

  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低息信贷,建立农业保险体系;还提供农产品仓储设施,实施土壤保持计划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

  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具体负责向各州发放救济物资,到了第二年,将单纯的救济改为“以工代赈”,面向失业者提供公共事业领域的工作机会。

  罗斯福在1935年的一次国会演讲中说,“历史教训,由我眼前的证据所证实,最终表明,继续依赖救济会导致精神和道德的瓦解,从根本上破坏国家的纤维。以这种方式发放救济就是使用麻醉剂,一种微妙的人类精神破坏者。这违反了美国的传统。”

  罗斯福促请国会通过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吸纳身强力壮的失业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等,首批招募25万人。到1941年,这项计划解决了200余万青年人就业,开辟了大量的国有林区和国有公园。

  罗斯福政府成立了两大工赈机关:公共工程署和民用工程署。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规模较大的是工程兴办署和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从1935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重点是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罗斯福也认同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

  在罗斯福的极力推动下,国会于1938年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或称《工资工时法》,其中明确了每周40小时工时,最低工资每小时40美分。

  为解决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产金额来源问题,罗斯福开创性地推动实施了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

  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s)”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公众宣传和介绍新政举措。

  在罗斯福就任总统后的第8天,即银行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就银行暂停营业和恢复营业的有关问题向全国人民耐心地解释、劝告和教育。这次谈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谈线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重新再回到了银行。

  “炉边谈线次。罗斯福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会利用新闻媒介的政治家之一。有人评价说,“罗斯福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

  前文《20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没有之一):凯恩斯(上)》提及,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罗斯福是在凯恩斯的直接影响下筹划了“新政”。不过凯恩斯确实在美国积极推介其经济思想。

  1933年,凯恩斯在美国《大西洋》杂志发表文章《世界经济展望》,强调紧缩与节约是“蠢人与疯子的言论”。凯恩斯将其著作《通向繁荣之路》送给刚当选总统的罗斯福。

  1933年6月召开的伦敦国际经济大会意图恢复国际金本位制。罗斯福发电报给大会,明确反对恢复金本位。凯恩斯知悉后,在《每日邮报》上发表题为《罗斯福总统非常正确》一文,全力支持罗斯福。凯恩斯认为金本位制会阻碍各国实行货币宽松,进而限制政府大规模投资公共工程。取消金本位为罗斯福后来实行赤字财政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罗斯福执政的前6个月,美国经济还无显著的起色。凯恩斯认为是因为没有通过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开支。1933年年底,凯恩斯专门给罗斯福写了一封长信,建议通过借款或印钞来扩大支出,刺激总需求。

  1934年5月,凯恩斯走进白宫,与罗斯福面对面会谈。凯恩斯重点介绍了其赤字财政理论。随后,凯恩斯面向罗斯福的内阁成员发表讲演。凯恩斯告诉罗斯福的内阁成员们,政府若支出一美元用于援助、公共工程或任何其他事情,就会创造四美元价值的国民收入。这促使罗斯福政府决定加大财政赤字力度。

  【后记:直到今天,自由主义者们仍对“罗斯福新政”耿耿于怀。他们都以为,罗斯福新政虽然缓解了大萧条带给美国的经济危机与社会矛盾,但也导致美国总统的权力全面扩张。罗斯福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美国,变成了“大政府大社会”的美国。

  美国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约翰·塔姆尼(John Tamny)评价罗斯福新政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在著作《让经济学回归常识》中写道,“衰退是治愈经济问题的药方;衰退把坏企业、不良投资和劳动力错配清理出去,而这些正是令经济陷入困境的缘由。”

  他毫不客气地批评美国“大萧条”期间的胡佛总统和罗斯福总统,称就是他们的干预,带给美国长达16年的经济崩溃,这两位总统在税收、贸易、监管和货币四大领域的经济政策都是错误的,违背了增长原理。

  补记:“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和诽谤。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两年后,即被美国最高法院裁决违宪。。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