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八闽大地,茶园吐翠、春意盎然。近日,《中华合作时报》深入福建乡村振兴一线调研,探寻福建农信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经营模式的新理念、新作为。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向《中华合作时报》介绍,福建农信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金融为民”使命和“利他共生”思维,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构建普惠与共享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实施福农综合战略,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金融纽带协同联动各类涉农基因主体,打造共享共赢、政银村企农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生态闭环,助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积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三月的八闽大地,茶园吐翠、春意盎然,农村经济在政策赋能下活力迸发,特色产业与金融“活水”交织,绘就一幅产业兴旺、增收富民的春耕图景。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深入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涉农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坚持农村中小银行支农支小定位”。
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乡村振兴主办行的福建农信,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如何打造具有农信特色的经营模式,深耕支农支小主责主业,以金融高水平发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福建实践?
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李卫民向《中华合作时报》介绍,福建农信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坚持“金融为民”使命和“利他共生”思维,聚焦“党政所需、农村所缺、农民所盼、农信所能”,构建普惠与共享的“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实施福农综合战略,创新联农带农机制,通过金融纽带协同联动各类涉农基因主体,打造共享共赢、政银村企农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生态闭环,助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建设、健全乡村治理,积极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月末,福建农信涉农贷款4716.39亿元,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3727.58亿元,涉农贷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省银行业首位。此外,福建农信连续四年在福建省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中获评“优秀”等次。
“首位”“优秀”的背后,正是福建农信汇聚涉农主体合力、激活“三农”发展活力的创新实践,亦是福建农信坚持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积极作为。
“大家好,好银耳在古田,我是银耳姐姐。我们的银耳羹以鲜银耳熬制,冻干技术锁鲜,生产基地直接对接您的餐桌。”在抖音商城“三朵银花”旗舰店直播间内,宁德晟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家巧正在推介冻干即食银耳羹。
由一位种植银耳的“菌姑”,华丽变身为“网红带货达人”,从“种好菇”到“卖好菇”的背后,既有“银耳姐姐”张家巧返乡创业的情怀和努力,也离不开古田农信联社的金融助力。
张家巧告诉《中华合作时报》,一套冻干设备需要500多万元,在公司急需资金支持的时候,古田农信联社通过“银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为公司授信500万元,解决了产业升级资金的燃眉之急,也带动了公司旗下20多户合作社社员种植银耳,迈上增收致富之路。
据了解,张家巧每年直播带货的销售额近3000万元。像晟农农业这样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力量。
古田农信联社深耕“中国食用菌之都”特色产业,积极构建“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携手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对接工作,依托福建农信“福农综合服务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及信用分级评价系统,通过“现场+非现场”走访调研模式,形成“关键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公司型成熟专业合作社”四大类信用评判标准,让金融支持惠及更多新农主体和农户。
此前,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宅基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特色产业等农业农村数据分散在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海洋渔业等部门,缺乏专门机构进行相对有效的收集整合、挖掘运用。
围绕“数据”这一核心生产要素,福建农信深化与省、市、县(区)各级政府及涉农部门合作,建设推广集“农村三资管理、农业农村产业、农村要素流转、产权制度改革、乡村治理服务、农村数智监管”六大系统于一体的农业农村数字化管理及金融服务平台——福农综合服务平台。
该平台横向整合农业农村、财政、社保、民政等部门数据资源,纵向实现省、市、县、乡、村组的网格化管理,推动村民个人、村集体“三农”资产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推进农村资产、资源要素在线登记流转、农村数据信息共享,助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创新完善了联农带农机制。
以该平台子系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及信用分级评价系统”的打造和运用为例。福建农信与全省9个设区市、65个县区农业农村局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省-市-县”农业农村局建立三级信息共享机制,100%获取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并完成信息建档,合力构建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推动新农主体培育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型。同时,创新推广“新农主体+银行+农户”模式,配套“福农直通贷”“新农主体贷款”等金融理财产品,串联产业链上的产、供、销等各类主体,打通农村生产、供销、信用、农技等通道,服务农业全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再如,福建农信运用福农综合服务平台27个子系统,推动新农主体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推动资源要素在线登记流转,助力产业“活起来”。在顺昌县大历镇,当地依托“田头协商”机制,通过福建农信建设的南平市土地流转管理系统,将分散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由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新农主体运作,开展规模化经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截至2025年1月末,福建农信累计信贷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87万户,涉及贷款金额近200亿元;累计服务新农主体超9万户,占全省新农主体的52.94%,其中,服务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近7.9万户,实现全省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服务全覆盖。
在线下,福建农信依托“党建+金融助理+多社融合”战略工程,推进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金融助理)与党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创业人才、科技特派员等乡村振兴人才融合,形成驻村、乡村振兴金融指导员、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一书记三大员”协同联动机制,充分的发挥党政干部“懂政策”的信息优势,科技特派员“科技强”的专业优势,金融指导员(金融助理)扎根农村、熟悉金融的服务优势,共同打造“产业+科技+金融+人才”的服务模式,实现“融智+融技+融资”有机结合,助力乡村治理、乡村建设、乡村发展。
目前,福建农信已有超6000名金融助理员通过网格化服务跑出基层治理“加速度”,对接全省超 75% 的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形成党建共建、信用共创、村务共治、民生共赢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系列联农带农“共赢”机制的创新,提高了乡村振兴体系中各类资源要素的协同联动、优化配置和效率提升,带动了各类主体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映射出福建农信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使命和担当。
在乡村振兴一线的调研中,《中华合作时报》欣喜地发现,围绕“乡村振兴市场共同体”“福农综合战略”,福建农信辖内机构还展开了个性化、差异化的数字金融创新,实现对农户的“精准画像”、精准服务,重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
三明市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7.12%,全国排名第一,是全国最“绿”的市,也是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市。
“没想到在农商银行办理林权抵押贷款这么方便,坐在办公的地方就能看到山场的情况,还能评估出山场的价值。有了农商银行的支持,我们林农对林业经营更有信心了!”一位在三明市沙县区青州镇涌溪村经营山场的林农“点赞”道。
沙县农商银行客户经理介绍:“以前办理一笔林权抵押贷款,光上山评估就要好几天,还总是担心评估得不准确。自从有了‘福农e林(三明林业金融服务)平台’,在网点就能通过卫星地图看到林场的所在位置,了解林木的基础信息、生长情况、评价估计价格,平台提供的‘碳信用报告’还能让我清晰了解每位客户的林业资产情况,用这样的平台发放林权抵押贷款真是太精准了。”
三明农信系统设计开发的“福农e林平台”,聚焦林业全链条金融服务需求,涵盖“林权线上调查管理系统”“林业股权信息管理系统”“福农碳币管理系统”“林下空间管理系统”“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管理系统”等5个子系统,为培育扶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林权资产抵押融资、林业股权管理以及林业资源资产流转等林业生产经营提供全过程服务支撑。
据悉,三明农信系统通过对接三明市政务数据,并综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卫星遥感技术和图层叠加展示等技术,实现林业相关信息“一屏尽览”。同时,定期采集和分析辖内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了解掌握新林主体各项服务需求,依托该平台在线即可开展“福林贷”“益林贷”“金林贷”“林票贷”等多款金融理财产品的贷前调查、贷中评估和贷后检查相关工作,提高了林业贷款业务办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该平台的“福农碳币管理系统”,内嵌一套林业固碳积分计量模型,可对三明辖内任意一本林权证开展固碳能力测算并量化为“福农碳币”,林业资产所有人可将“福农碳币”用于向所辖农信社/农商银行申请兑换利率优惠券、积分商品以及授信提额等多个角度,深入践行了“森林是水库、是钱库、是粮库、是碳库”的发展理念。
在泉州,泉州农信系统依托福建农信(泉州)科创中心,在市数据管理局的全力支持下,推出“政务数据+普惠金融”融合的数字金融理财产品“泉数贷”,通过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发挥数据要素在客户画像、产品创新、风险防控、风险定价中的作用,实现贷款线上申请、网格触达、高效办理。
据了解,“泉数贷”背后,是将金融数据与政务数据深层次地融合后打造的“立体式、全维度”授信模型,可对合乎条件的个人客户给予预授信额度,支持信用免担保方式放款,丰富了信用体系建设路径,以数字化、智慧化、标准化的一站式普惠金融综合服务,随时满足预授信客户信贷需求。
截至目前,“泉数贷”授信客户达2.8万户,授信金额53.7亿元;用信2.1万户,贷款余额36.4亿元。
与此同时,在线下,福建农信运用以客户建档覆盖面、贷款覆盖面、不良率等为核心的定量指标和当地政府协助不良贷款清收、支持信用建设等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形成了一套涵盖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和信用县(区)的较为完整的评判标准体系。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监管部门的指导与支持下,福建各地建立了政府搭台、部门支持、农信主推、农户受益的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信用工程创建机制。
目前,福建农信已参与主办建设信用村3913个,信用乡镇119个,信用县2个,连续3年在全省信用村(乡镇、县)评定占比超90%。并对信用村推行 “整村推进、批量授信”的快速服务模式,对优质客户实行授信“白名单”制度,提供贷款优先、额度优享、利率优惠的“三优”服务,给予不同等级信用户差别化的贷款额度和利率,让客户充分享受守信红利,持续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
放眼八闽大地,福建农信构建联农带农新生态、重塑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模式的新举措和新作为,明显提升了涉农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精准性,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联农带农升级、信用体系完善、金融服务优化、社会价值创造的“正循环”不断加速,“百年农信,百姓银行”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
来源/中华合作时报·农村金融监制/李彩琴 责编/贺非倪制作/穆阳芬举报评论0
第一时间为您传递农村金融领域的最新政策,解读农金热点,传播高层声音,点评金融趋势,分享基层经验,为农村金融领域的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权威、便捷的信息发布与交流互动平台。